欢迎访问 四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官网!

新闻摘要

中职教育大发展,提升质量迫在眉睫

作者:吉林省职成教育网     来源:转载     时间:2011-11-15


  不久前,教育部公布了《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创新行动计划(2010—2012年)》,这3年的行动计划以教产合作、校企一体和工学结合为改革方向,力图在10个方面和30个项目中有所突破,提升与产业、企业、岗位的对接性,不断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 

  中职教育的重要性不用多说,它与经济建设贴得最紧密。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以技校为主体的中职教育,曾为国内各类企事业单位提供了大量技术工人;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中国制造的快速崛起,中职教育随即跨入大发展时期,尤其是2005年以后,技校、职高、成人中专、普通中专、职教中心等中职教育形式,扩张速度迅猛,招生数、在校生数、毕业生数均呈飙升态势,2001年中职招生人数尚不足400万,现今全国中职在校生人数有2200万之巨。

  在大发展的同时,中职教育也面临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职教育仍旧是国家教育体系中最薄弱的环节。事实上,由于近些年包括中职教育在内的整个职业教育体系扩容速度极快,原本声誉较好的中职学校纷纷升格为高职院校,一些普通高中转身变成职业高中,部分中职专业随意添设,生源素质参差不齐,优秀职教师资严重缺乏,实习实训基地欠账较多,“校企联手、顶岗实习、工学结合”的培养方式至今依然无法彻底落实……多种因素叠加,出现了一些中职毕业生综合素质不高、技能毛糙、岗位稳定性差之类的问题,倘若再细察长远的职业生涯,不少中职毕业生虽然经过企业一线岗位或短或长的磨砺,但职业后劲明显乏力。

  更让人担忧的是,目前国内关于中职教育的理论体系仍未完全成型,培养目标亦摇摆不定。前些年曾有人将包括中职教育在内的整个职业教育定位于培育高技能人才,近两年则改成高素质劳动者,现在又定位成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从建国后到新世纪初期,中职教育基本是沿用中专教育模式培养技术工人(而当时的中专培养目标是中等专业干部),教学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以及评价方式等方面,都带有浓厚的中专色彩,生源、师资、教学设施等软硬件却又逊色于中专,虽然多年来也进行了不少改进,但一直未能从根本上改变这种局势。而近几年,中职教育又推行学历加证书的双证模式、流行考证需要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的“应考培训”,但实践已证明,时下多数中职毕业生的文化素养和专业技能,与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高层次要求依然存有一定差距。

  显然,要提升中职教育的吸引力,绝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各级政府、教育部门、学校、行业、企业、家庭、教师、学生等主体应拧成一股绳,齐心形成合力,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中职教育,共同提升中职教育的质量。只有这样,中职教育才会真正具备强大的磁场效应,从而步入良性循环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