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职业教育是使受教育者获得某种职业技能或职业知识、形成良好的职业精神,从而成为适应生产、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教育活动。工匠精神源于职业教育,是职业精神的重要内容,也是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重要目标。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工匠精神是“立德树人”在职业教育领域的具体体现,是技术技能人才的精神标杆。四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作为“现代学徒制”实验校,与合作企业一起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具体做法与过程:
1. 基于工匠精神,强化校企合作育人。
校企合作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方式。四平职教中心近几年,安排酒店服务班、机加数控班、电子商务班与三家企业进行了“现代学徒制”实验校模式,三家企业分别是溢香阁餐饮服务有限公司、亿丰机械有限公司、网讯电脑设备有限公司合作。由企业选派优秀的师傅来校指导,尤其是机加数控班的师傅指导学生加工企业带来的工件,学生在校实习期间能够学习技能的同时还能赚取计件工资,企业与学校在人才培养上做到了“零对接”。通过发挥学校和企业各自在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利用校、企两种不同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以及在人才培养方面的各自优势,以校企合作为基础,以学生培养为核心,以学校、企业的深度参与和教师、师傅的深入指导为支撑,积极开展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工作,形成校企分工合作、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长效机制,不断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和针对性。在实训中,有效融入企业技术及企业化管理,让学生感受贴近职业岗位的仿真实训环境,培养工匠精神。学生则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生产实践,在真实工作环境中强化职业精神的培养。
(1)与企业制定学徒实习计划。我们与这三家企业制定了“现代学徒制试点实施方案”,在企业充分了解学生在校学习的相关知识和实践技能的基础上,学校专业教师参与,主要由企业制定了“学徒实习计划”。其中,实习内容、指派师傅和学徒过程、考核方式,主要由企业安排。
(2)学生自主选择企业。学徒实习之后,企业大都会聘用这些徒弟,所以我们必须允许学生自主选择学徒制企业,在充分了解企业并征求家长意见的基础上,学生与企业签订了学徒制协议。
(3)校企共同管理。学校安排骨干教师与企业师傅共同指导学徒并进行管理。学生学徒过程中每天学习内容含加工内容、工艺流程、安全生产、设备安全操作、工作质量、工具使用、劳动纪律和劳动态度、指导师傅意见等内容。
2、基于工匠精神,细化日常行为管理。
日常管理是培养工匠精神的重要环节。我校以“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方式,将工匠精神的培养渗透在学生日常管理中,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
(1)加强日常行为管理。按照企业要求规范学生行为,在宿舍、班级管理中引入企业管理元素,把工匠精神的培养落实到日常教育全过程,细化到学生行为管理、勤工俭学、文明宿舍创建、戒烟行动、早操晨练、劳动实践、社会服务各环节,为将来走上职场提前磨砺勤业、敬业的职业精神,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主文明的良好素养,提高从校园人到职业人的自觉和自信。
(2)改革综合素质评价办法。将工匠精神作为重要的评价指标,与学生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结合起来,奖优罚劣,促进学生思想教育水平的提高。挖掘身边典型,激励学生以能工巧匠为榜样严格要求自己。
3.基于工匠精神,开展校园文化活动。
提高师生工匠精神认识,确立中职学校培养目标。组织全校师生观看央视新闻推出《大国工匠》专题片,通过讲述了八位在不同岗位用灵巧双手匠心筑梦的工匠的故事,让师生重新认识了日渐被社会淡忘的工匠群体,重温鉴证了弥足珍贵的工匠精神。在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提升国家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阶段,作为中职学校把培养工匠精神作为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核心内核,既是建立和完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的现实选择,也是促进学生职业生涯成功发展、全面提高职业教育吸引力的长远大计。
在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维度营造体现行业企业元素的学校文化,培养学生职业理想与职业归属感。一是积极开展职业教育活动周及以感恩、诚信、职业教育等为内容的专题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习得内涵丰富的工匠精神,进而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价值追求和自觉行动。把企业元素、生产岗位元素融入校园文化活动中,开展道德规范教育、职业道德教育和现代工业文明进校园、企业文化进课堂活动,邀请社会企业专家、行业能手、优秀毕业生定期举办工匠精神宣讲,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业务技能和创业实践,让校园文化建设更彰显职业教育的社会性和就业性特色。创建学习型、创新型社团,以实践活动为载体,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会交往、包容、竞争和合作,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自强自立意识。二是加强人文教育,培养学生的责任心、事业心和感恩之心,培育学生团队合作精神和对企业的忠诚度。三是培养学生“专”与“精”兼备的“一技之长”。为学生选配合适的职业技能导师,在学生全面掌握专业基本技能基础上,开展个性化精细培养,突出发展个人的一技之长,使学生真正精通一门技艺,为其未来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此外,我校作为现代学徒制实验校,与合作企业一起,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4.基于工匠精神,探索实施人才培养模式。
(一)建立机制
围绕工匠精神这个核心内容,形成了企业和社会资源广泛参与的工作格局,形成常态化、长效化的工匠精神培育机制。
(二)创新思路
构建全面均衡发展的人才培养模式,锻造职业精神与职业技能并重的“准职业人”。结合自身实际,在培养途径、队伍建设、工作机制方面创新思路,优化举措,增强培育的科学性与系统性。
1.培养途径。针对学生在顶岗实习和就业时存在“眼高手低、岗位意识差、不守承诺”等问题,加强思想教育引导。教育引导时避免简单说服教育,注重典型示范和榜样激励。通过企业文化进校园和组织社会实践等活动,让学生勇于承担责任义务、自觉遵守和履行职业道德,使职业精神入心入脑。
2.队伍建设。坚持教师素质提升与利用企业和社会资源相结合的原则。狠抓师德师风建设,激励教师积极参与社会实践,努力形成追求卓越的良好风气,提升教职工自身职业精神,形成以师率生、以教促学、学以养德的局面。坚持资源共享,发挥校企合作平台优势,组织兼职教师、企业专家、优秀毕业生到校开展企业文化、职业理想、职业道德、岗位纪律等宣讲教育,增强培育效果。
3.工作机制。坚持确立问题导向与系统化推进相结合的原则。帮助师生认识工匠精神缺失的危害,增强培育工匠精神的危机感和紧迫感,明确工作着力点,增强培育针对性。按照“项目化实施、系统化推进”的工作方式,把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结合起来,明确和落实相关环节的职责任务,形成合力,增强培育的针对性、实效性。 把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努力推动思政教学创新,深化专业教学改革,强化校企合作育人,细化日常行为管理,营造校园文化氛围。
4.教学创新。第一,改革和完善教学内容。把民主法制教育、职业素养教育、行为养成教育、时代精神教育和安全教育等与课堂教学有机地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深刻理解工匠精神的重要意义,培养践行工匠精神的积极情感和自觉意识,为促进良好职业精神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二,创新思政教学形式召开思政课改座谈会,加强思政教学和职业素养培养研究。根据学生认知规律和情感特征,将课堂理论讲授与专题教育、社会实践融于一体,通过律师讲堂、课外延伸、案例分析、播放视频、专题讨论、调查访谈、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增强思政教学的生动性与教育性,加深学生对工匠精神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认同,提高理论育人的效果。第三,改革考核评价方式。加大过程性考核,把评价重点转变到对学生的学习态度、思想素质、行为习惯考核和对职业精神的认知践行程度的评价上,形成教育导向。
5.基于工匠精神,进行专业改革创新。
结合不同专业的特点,将工匠精神的构成要素融合渗透在人才培养方案构建、课程标准制定、教学资源建设、教学环境打造、管理制度完善、教学方法创新及教学评价考核等环节,贯穿在教育教学全过程,构建基础知识、专业技能、职业素养全面均衡的人才培养模式。
成效与反响:
通过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措施,学生的职业技能与职业精神得到了互相促进、同步提升。在省、市技能大赛连创佳绩。近几年来我校在全市技能大赛中一直在四平地区名列首位,在市赛中选拔的省赛选手,均在吉林省技能大赛取得了较好的成绩,在全省技能大赛中连续五年有一等奖的获得者。周立鹏同学获得了全省职业技能大赛数控车学生组一等奖;张亚臣老师获得数控车教师组一等奖。宁超同学在全省职业技能大赛中获得普车学生组一等奖。2015年在全市的中等职业学校技能大赛中,我校有六个专业参赛选手参加了比赛,其中,囊括了其中四个专业第一名的好成绩,选拔出六名同学代表四平地区参加了吉林省现代制造技术技能大赛,普车组四名选手摘取普车组金、银、铜牌(祁岩同学获得普车组金牌;嵇坤.蒲实宇两名同学均获得普车组银牌;邓帅同学获得普车组铜牌);刘久依、刘晓嘉两名同学代表四平地区参加省酒店服务技能大赛均获得银奖; 2015年陈旭、郝靖志两名同学代表四平地区参加了吉林省职业技能大赛中在普车项目均获得一等奖;郑立家同学获得二等奖,其中陈旭同学获得了代表吉林省参加国赛普车项目的资格;李莹同学获得酒店服务项目二等奖,付建隆获得焊接项目三等奖。2016年郑立家同学代表实习单位参加的“四平工匠”技能大赛中,在普车组获得第三名,荣获“技能能手”称号。2017年我校三名学生代表实习单位参加的“四平工匠”技能大赛中,经过激烈的角逐,一举获得普通车工组第一名,第二名;数控车第一名的好成绩,刘元达、成星辰两名同学均被授予了“四平工匠”的荣誉称号;郑立家同学荣获“技能能手”称号,2019年,我校选手王禹润在第三节四平工匠大赛中取得第一的好成绩,被授予了“四平工匠”的荣誉称号。
今后,我校将继续深化校企合作“现代学徒制”人才培养模式,传承“工匠精神”,扎实学生系统专业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培养,让更多的“四平工匠”走出校园,服务社会。
问题和不足:
经过三年“现代学徒制”实验校的模式运行,我校在教育教学中将“工匠精神”的培养融入技能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取得了可喜的成效,但是也存在着不足。
1.努力提升教师的匠人精神。要想使学生具有工匠精神,我们老师首先要有匠人的精神,通过实践证明,还需要全面提升,要用教师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和精益求精的治学精神,来影响、带动我们学生思想观念认识的转变。
2.要从根本上改变学生的观念。在当今社会,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等现象或多或少存在着,走捷径成才的观念也影响着学生安心学习、钻研业务,因此我们在教育教学当中,要注重从根本上转变学生的观念,要使学生真正认识到,工匠精神对他们成长成才的重要性。
3.需要上级制度层面的保护环境。工匠精神的培养需要全社会的关注,首先要在全社会范围消除对技术和劳动的歧视,营造一种平等尊重的环境,同时要提高工匠的社会地位和待遇,从制度层面来保护工匠精神,只有学校、社会都关注工匠精神的培养,我们国家才会有大国工匠出现。
政策建议:
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需要可靠的制度保障。上级部门要推动有利于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出台,从法律和政策上明确培育和弘扬工匠精神的内涵、形式、途径、办法和保障措施,推动政府部门从体制机制和政策上,建立完善专业人才、优秀技能人才尤其是工匠的培养和待遇保障制度,让更多的职工凭借一技之长,赢得尊重和地位。提高技能人才的合法权益,确保技能人才的就业权、休息休假权、劳动报酬权、劳动保护权、社会保险权、职业培训权等,不断提高技术工人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实现技能人才体面劳动,让广大技能人才生活无忧,充分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充分展示自己的智慧、技艺、才华。
四平市职业技术教育中心
2022年5月8日